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6日对外通报了小麦粉等11类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抽检显示,包括桶装水、酱油、乳制品在内的多类食品存在不合格项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每日接触和摄取的各种食物,以及大大小小的餐饮场所,舌尖上的安全该如何保障?
根据通报,本次抽检中,小麦粉、婴幼儿配方乳粉、炼乳、奶油、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的样品未发现不合格。除此之外,乳制品、食用植物油以及糖果、果冻、瓶装饮用水、配制酱油、食用植物油等均被发现有不合格项目。其中,抽检瓶装饮用水样品不合格率达到11.9%。
“从不合格的项目来看,这次主要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菌落总数等微生物超标。从食品不合格的品种来看,像桶装饮用水和配制酱油的不合格率比较高。从这次抽检的不合格企业的情况分析,多数是小型、微型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说。
针对公众关心的桶装水安全问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说,瓶装饮用水,特别是大桶水,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工厂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会引起大桶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达不到要求。二是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不严格,特别是管道清洗消毒不彻底,或者是大桶水的包装清洗不彻底,造成了产品的污染。三是一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过滤装置相对比较落后,生产工具不到位,造成质量不稳定。四是一些企业产品出厂检验制度没有完全落实。此外,大桶水的保质期比较短,一般是30天,大桶水的存放条件和存放时间也会影响大桶水的质量。
此外,餐饮服务食品监督抽检情况也不乐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二司司长张靖说,此次各地共抽检食品样品122792件次,共得到监督抽检数据约120万个,从抽检的总体情况看,发现问题的样品为6.56%。
值得注意的是,监督抽检发现,餐饮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仍有存在;火锅底料中违法添加罂粟壳,在辣椒及其制品中违法添加苏丹红和罗丹明B等非食用物质的现象依然存在。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监管部门又有何对策?马纯良说,对这次发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重点食品问题,监管部门已经向各地下发了《关于加强重点食品监管和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8种食品作为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进行加强严格监管的食品种类。
上篇:
下篇: